新闻动态   News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加快突破高端装备制造,挺起江苏制造“脊梁”

2014-07-10 16:31:31      点击:
 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、战略性产业,是大国重器,是国民经济的脊梁,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竞争力。目前,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已超万亿元,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。但仍面临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、美欧等国“再工业化”冲击、高端机床依赖进口等挑战。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建议,江苏应立足本省制造业基础,瞄准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环节,加快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,推动工业大省转型为工业强省。

  我国在全球高端装备制造市场话语权不断提升

  国家《高端装备制造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将航空装备、卫星及应用、轨道交通装备、海洋工程装备、智能制造装备列为五大发展重点。

  世界航空装备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,我国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。

  《2013年通用航空统计手册及产业展望》显示,2013年全球飞机出货量增长4.3%,达到2256架,出货总额增长24%,达到234亿美元,在历史上仅次于2008年248亿美元的峰值。目前,全球通用航空产业主要集中在美、欧、加、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。

  当前,受旺盛的国内需求带动,我国航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。2013年,波音CEO麦克纳尼表示,“波音未来的竞争对手可能从中国涌现”。

  民航局的资料显示,截至2013年6月底,我国共有178家通用航空企业,比2012年底新增32家;现有通用机场399个,在册通用航空器1610架,2013年上半年通用航空企业共飞行119557小时(不含训练飞行)。预计未来10年,我国通用航空将拉动1万亿元的市场需求,到2020年,我国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将达到1万架。

  在全球卫星及应用市场,多元竞争格局日渐凸显,我国卫星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。

  卫星产业链涉及卫星发射、卫星制造、卫星服务、地面设备制造4个环节。统计显示,2012年全球卫星发射市场规模为65亿美元,面临中、俄、日、印的崛起,美国的绝对优势开始丧失;全球卫星制造市场规模为146亿美元,前五名分别是美国(32%),中国(23%)、欧洲(22%)、俄罗斯(16%)、日本(2%);全球卫星服务市场规模为1135亿美元,消费类服务(卫星电视、卫星音频、卫星广播)占比达82%;全球地面设备制造市场规模达到548亿美元。

  未来几年,我国卫星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。预计到2020年,我国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,届时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用户规模将领先全球,产业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,导航定位终端社会总持有量超过10亿台,北斗系统应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80%,国际市场占有率将达20%。

  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,全球市场需求转旺,我国城市轨道和高铁建设提速,产业增长空间较大。

  近年来,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需求转旺,市场空间快速扩大。其中,全球排名前五位的轨道交通巨头占据了超50%的市场份额。根据2013年公布的财报,中国北车2012年以146.9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位居第一,继2011年后蝉联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销售之冠;中国南车以143.8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紧随其后;分列第三至第五名的企业为加拿大庞巴迪(81.4亿美元)、德国西门子(77.29亿美元)、法国阿尔斯通(70.28亿美元)。

  目前,我国城市轨道和高铁建设的提速,为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。截至2013年底,我国共有36座城市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,总里程达2509.52公里,设置车站1653座。我国高速铁路新增线路13条(南钦高铁、钦北高铁和钦防高铁计入广西沿海高铁;湘桂高铁分为柳南客运专线和衡柳铁路两条),总里程3462.36公里,设车站130座,总投资额达3639.4亿元。

 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则呈现欧美设计、亚洲制造的总体格局,我国已成为全球海工装备制造第二大国。

  目前,西欧国家(法、英、荷、挪、瑞等)和美国位居世界海洋工程产业链最高端,以设计、研发和建造高端海工设备(主要是深水、超深水高技术平台)见长,具备工程总包能力,垄断关键配套设备。新加坡和韩国在世界海洋工程产业链中的主要分工是制造、改装和修理中高端设备。

  2013年我国海工市场稳步增长,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订单金额超过180亿美元,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.5%,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,超过新加坡居世界第二位。然而,与欧美等国相比,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中低端产品比重较高,主要从事钢结构部件的加工建造,创新能力相对较弱,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配套设备、水下设备制造领域基本空白。

  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,欧美再工业化加速全球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,我国将成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需求市场。

  美、德、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、测控仪表和自动化设备、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,优势明显。后金融危机时代,美、欧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,实质是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主体的新一轮产业革命。

  2013年11月,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曾发布报告称,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,并预言,中国或在201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。目前,德国kuka、日本FANUC、瑞士ABB、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都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,意大利、美国、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在布局中国市场。

  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超万亿元

  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涉及航空航天装备、轨道交通装备、智能制造装备、高端专用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等领域,现有列统企业近3000家,销售收入过万亿元,整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。

  一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。高档全地面起重机、高空作业车等国内市场占有率排位第一;城轨和动车牵引制动系统、车辆和门系统、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、售检票系统、内装饰等轨道交通装备,交流电动机、变压器、电力电缆、光缆等新型电力设备的产量居全国首位;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为44.4%,数控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占全国的41%,仪器仪表总产值占全国的40%,金属切削工具产量占全国的75%。

 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。近年来,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,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9家,分别占全省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38.8%和41.8%,位居全省各新兴产业首位。在新型航空材料制造技术、高速轨道交通车辆牵引制动技术、高速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制造技术、超大型施工机械设计制造技术、智能化网络化机器人生产线集成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,率先实现研发突破。

  三是产业集聚发展效应进一步彰显。江苏已形成以徐工集团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链,以南车浦镇车辆、戚墅堰机车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,以华恒焊接机器人、天乾科技等为龙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等。已形成以南京、无锡、苏州、镇江为中心的航空装备产业集聚区,以南京、常州为中心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,以南京、常州、苏州、扬州为中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,以徐州、常州、无锡、南京、扬州、苏州等为中心的专用设备产业集聚区。

  然而,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。一是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持续。通用型低端装备供过于求,中高端装备的研发、制造能力尚未得到有效提高,供给能力不足,大量高端装备订单被国外厂商垄断。以造船为例,江苏造船企业所建船型多以油轮、散装船等低附加值船型为主,大型集装箱船、液化天然气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能力不足。

  二是面临美欧等国“再工业化”的冲击。目前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、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突出优势,一旦美欧等国制造业回流,很可能导致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失衡。而且,发达国家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,吸引全球优势资本,相对削弱江苏对全球制造业资本的吸引力。

  三是出口面临多重挑战,形势难言乐观。我国持续多年的出口高速增长引发日益剧烈的国际贸易摩擦,美欧等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强出口竞争力的举措。国内资源、运输、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,导致装备工业产品成本上升幅度较大。西方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我国技术输出控制日趋严格,装备制造产品升级受到一定影响。未来,江苏高端装备工业面临营运成本高企与产品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。

  四是高端机床依赖进口影响综合竞争力。我国高端机床市场95%以上被国外品牌占据,关键技术、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。目前,江苏一些机床企业主要借用美国、德国、荷兰、瑞士等国家的技术开展整合组装,产业创新性较低,竞争力较弱,这种局面,最终会大幅提高高端装备制造成本,从根本上限制了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升。

  江苏应立足优势加快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

  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认为,江苏应立足本省制造业基础,瞄准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环节,加快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,推动工业大省转型为工业强省。

  一是促业态转变,实现智能、服务、绿色型发展。

 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设计、制造、管理和服务的融合,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创新、流程优化、软实力建设,推进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,使高端装备制造真正从“制造”走向“创造”,发展智能制造;逐步分化制造业的研发设计、品牌营销等环节,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,引导企业向客户提供集成各种服务形态的整体解决方案,打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型企业,发展服务型制造;继续加强新产品、节能高效产品等标准的制定和修订,研发和推广以高效电机、节能变压器为代表的量大面广的通用节能机电产品,推广发展以余热、余压等能量回收装置为代表的专用节能装置,发展绿色制造。

  二是加强高、低两端产能突破,积极应对出口压力。

  在高端技术突破方面,针对关键核心技术、基础技术及工艺技术的薄弱环节,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作用。积极借助外力,寻求在美欧等高端装备制造强国的投资机会,通过雇佣当地高水平科技人员直接参与技术研发,贴近国际前沿,建立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国际生产体系;在低端产能消化方面,充分利用在国际高端装备产业梯度中相对级差的优势,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,转移在国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相应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业。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中东、中亚、拉美、非洲、印度、巴西、俄罗斯等新兴市场。

  三是培养装备产业工人,释放缄默知识价值。

  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战略,培育一支庞大的成熟产业工人队伍。要加强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育和素质提升,推动工人从简单操作者成长为技术集成者;筹集产业工人培养专项资金,对相关企业的产业人才培训提供资金补贴;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,完善产业工人培训机制,提升培训效果;建立完善的产业工人知识传承机制,促使缄默知识顺利传承下去;提升产业工人的就业条件和就业环境,提高对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吸引力;逐步解决外来产业工人的城市落户、购房安家、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等问题,吸引更多成熟的产业人才在江苏落地生根。

  四是优化特色产业集群品牌,培育骨干龙头企业。

 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,支持南京、苏州、镇江等重点航空产业集聚区建设;支持南京、常州等重点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建设;支持常州、南京、苏州、扬州、泰州、南通等重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;支持徐州工程机械、常州新型农用机械、泰州医用诊断医疗仪器仪表、金湖井口石油机械、建湖采油石油机械、宜兴电力电缆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;支持南京齿轮、无锡内燃机配件、常州刀具、泰州车用精锻齿轮、昆山模具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。

  大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。在关系本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项目上,为代表性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和资源条件;支持企业对接国际产业链,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知名企业、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,将江苏的制造能力优势和国外品牌结合起来,促使更多江苏企业进入世界制造第一集团军;推动大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重点实验室、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,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,在一些重点领域、重点产业、重点产品以及关键工艺上,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